<%@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50"%> 附近景點
附近景點
湖口老街】【金獅寺步道】【祥湖步道】【大榕樹】【九芎湖】【南園】【回首頁

 

湖口老街

兩百多年前,自內陸渡台的祖先們,陸續來到竹塹地方從事開墾,子民們翻山越嶺,一路披荊斬棘,後來在靠山一帶聚攏起來,建立村莊。
  當時山窩遍佈的湖口地區,原本是平埔族的屯墾地,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時,廣東惠州陸豐人羅宏陞、徐翼鵬、陳乾興、彭朝達、葉韶任等人,來到湖口地方墾耕,隨後大批鄉親也一同前來,在地勢不高的台地上遂形成許多散村。
  之後有一些人進入山區開墾,因而山區一帶也有農作物收成;而老湖口的位置正好處於山區和台地中間,自然就成了貨物的集散所在,人們漸漸在此聚集。有些初來的移民會暫時落腳於此,一部份人再次地往楊梅、中壢一帶墾拓。本鄉大湖口地區,因此定下了初步規模。這樣的規模,為後來老湖口的發展,撒下了第一粒種子。

  老湖口的發達,及整排紅磚拱屋,也有它背後的一段故事。原本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時,劉銘傳來臺主持政務,陸續推動了幾項公共政策,其中興建鐵路一項,老湖口的命運線,有過短暫交會。當時鐵路路線僅限於基隆到新竹一段,工程自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開始動工,一直到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鐵道才舖設到老湖口,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正式完工通車。火車站設立之後,老湖口馬上受到四方注目,行旅的往來、貨物的運送,為此地注入了不少人氣。
  鐵路設計之初,一般稱車站為「火車站房」。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六班車往返於基隆與新竹之間,平均每天載客量為四百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要花錢坐火車,仍是不容易的事。等到風氣漸開之後,乘坐火車的人數逐漸增加,車站附近便開始聚集了一定數量的人潮,人進人 出,好不熱鬧。直到日據時代,人們口中的「湖口驛」,已帶來了不少行人旅客,不但營運開始步入軌道,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多樣。因著人潮的聚攏,有些商販特地來此做生意,買賣十分盛行。此時的「湖口驛」附近的周邊區域,除了具有交通方便的好處之外,行人的來往,也提供不少商人做生意的好機會。臺一線省道往南和117號縣道交會處左轉,可望見一座教堂,這座由天主教會興建的教堂,即是昔日「湖口驛」所在地,面對天主堂向左看,就是一排齊整壯闊的紅磚街屋了。這排街屋,是臺灣現存的少數長型店舖住宅之一,也就是人們所稱的「湖口老街」。  根據資料顯示,「湖口老街」動工的時間,應是從民國三年(大正三年)開始的,而整排老街並非同時期完成,似乎有分段建造的跡象。因此推論,老街建蓋的日期,應是從民國三年到八年(大正三年到八年)不等,在此間分批分段完成的。

湖口老街(剛落成之時稱為新街)

民國三年(大正三年)開始建構的「老街」,當時可是大湖口地區的一大盛事,不但商家們有所期待,旅人們對它注目有加,附近居民也對它十分好奇。事實上,在老街興建之前,前後兩端區域,就已有幾條民街先存在了。他們的建蓋年代,據現在的老街居民表示,在民國前就已經有了,建蓋日期和老街差不多。

「老街」落成之後,整個車站區顯得更加氣勢不凡,市容煥然一新。當時居民們為了區別起見,就以「新街」稱呼現在的老街,其他兩條較早存在的民街,分別被稱為「老街」與「橫街」(如圖所示),只是「新街」在經過幾百年的風霜之後,人們也不得不向時間低頭,幫它換個相稱的名字了。「新街」一路走向「老街」的歷程,迄今有八十餘載。

新街之前有「老街」
  當時被稱為「老街」的民街,現在位於湖口村境內,這條街上的民厝,多為一樓磚造平房,其中有兩間古厝,內外皆經雕琢,外牆上有白色書卷雕飾,內部橫樑上則有龍鳳木雕,外牆用較大型的清水磚堆砌而成,其雕樑燕尾相當華美。論其建築式樣,顯得它的年代應該較現在的老街還要早,據說這裡以前住的是葉姓人家,曾出過教書人及本鄉文人葉漢卿,一處書香門第的搖籃,現在後代子孫則已經搬走。

廟口橫街好地段
  至於「橫街」的建蓋日期,應該是民國六年左右,跟『老街』蓋的時間差不多,接近三元宮廟口的「橫街」,確實是個做生意的好地點,很顯然地,車站在老湖口的設立,的確將四面八方的商人給聚攏了過來。繁華一時的老湖口,也就是在車站的存與離之間,嚐盡了幕起幕落的滋味。

附近舊街
  這條街的房厝也已經很古舊了,範圍是今湖鏡村二一二號到二三七號一帶。這裡有一些小型工廠,也有人家從事家庭代工。後段的屋舍幾乎都以改建,古式房子僅存一、兩棟,前段靠天主堂位置的古厝則較為整齊連續,不過多以殘破不堪,有些房子顯然因無人居住而乏人整理。
  這裡的古厝和老街房子有些差異。靠近天主堂的這排屋舍,屋頂較為低矮,亭子腳也狹窄多了,大多是平樑柱式,跟老街的高挑屋頂、寬闊的亭子腳,和拱形牌樓式建築,有著極大的差異。據此間居民的說法,這條街的房子,和老街建蓋的日期差不多,不過確實的答案,仍有待考證,民國初年,這裡是否開設店家,則不得而知。
  走一趟湖口老街,懷舊之情油然而生,至於街屋內部,則如多數長形店屋一樣,有好幾院落的進深,這種設計是為了因應住宅與店舖的混用。在臺灣所剩無幾的傳統長形店屋中,湖口老街可說是保存相當完整的古市街,行政院文建會特別為了保存湖口老街,將立面五公尺的老街保存下來,讓後世子孫可以看到先民的足跡。

一磚一瓦搭起來
  靠近天主堂的附近街屋,多為一層樓的低矮建築,裝飾的部份好少。當初這裡是最接近老火車站的地點。而靠近三元宮的紅磚屋舍,則多為二層雕琢牌樓。兩處風格如此不同,頗耐人尋味。
  老街為何蓋得如此整齊,此地人是有不同看法。「當時這是通往火車站的要道,日本政府覺得必須蓋得整齊,所以有一些建築上的限制。」  回頭看看湖口老街,長約三百公尺的街道,寬闊的亭子腳,顯示出特有的大方氣派。論及老街屋舍的建築師及建材來源,則留有更大的謎團。
  日據初期,山崎一帶出現許多磚窯,老街的磚,會不會是從那裡運來的?,這裡的磚窯廠就在附近山區的土做為磚塊來源,不過湖口地區多數地方都是黃土,泥沙卵石多,不是做磚的料,所以過了幾年之後,磚窯廠就一個個關閉了,直到今日,本鄉的磚多來自桃園、苗栗一帶,此間已無磚窯存在。所以湖口老街大量的磚源,是從台北運過來的,木樑則是由福州過來的,就是福州杉。
  至於建築師的背景,老街的建築式樣較為特殊,屬於羅馬巴洛克樣式。民國三年(大正三年)建蓋老街的人,應是湖口傳統匠師,到艋舺、北港一帶觀摩,學習各種不同的技術,認真地觀察各地的建築風格,那些剪黏、雕塑都是很花工夫的,現代人一般都不講究,雕花色彩不退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的匠師,多將生石灰與黑糖一起攪拌,再加入松仁,就會持久不掉色。至今在老街上,許多雕花部份早已脫落,但是曾經附著的顏色,仍隱約可見。另外許多日本建築師身受西洋教育,把西方建築風格帶到臺灣來。本地的師父在耳濡目染之餘,也起而仿效,因而造成了屋身閩南式,而立面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潮。觀察湖口老街的樣式,此項推斷,有其道理所在。

老街的內部格局
  現在的老街街屋,幾乎每一戶都經過改建,保持原貌者可說是無。不過走進老街的任一屋舍,仍可感受到沁涼的空氣包圍在四周,但因每棟街屋壁壁相連,光線不易透射進來,因此屋內光線都顯得略微沉暗。
  幾戶人家的屋內,有兩道光束射進,抬頭一看,原來是屋頂上開了兩個天窗,老遠從屋外觀看,即可見到兩個白晃晃的長方光影。這樣的設計,想必對於光線不足的問題,提供了另一個變通之法。空氣與光線的不足現象,是因為老街街屋就是朝店面住宅設計,因此和傳統的客家聚落建築又些許不同。以下僅依現場調查,對老街街屋格局做一概略介紹。

一、廳堂:供奉神位於大廳之中。民國初年老街商業交易鼎盛時,多數店家都在聽內做生意,一進大門,就是一個「眠櫃」,長七尺,寬二尺,高約三尺左右,大多為木製的。這的眠櫃作何用?又為何稱做「眠櫃」?以前的生意人,都會在眠櫃上鑽一個洞,用來放錢。至於要賣的東西,就放在眠櫃上方,其他的就放在櫃子裡。叫它作『眠櫃』,是因為晚上睡覺時,為預防小偷進來偷東西,店主通常叫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家中雇的工人去櫃子上睡,雇好要賣的東西,『眠櫃』的由來,可能是因為這樣吧!

二、客廳:從廳堂進去,是一般的內客廳,幾張桌椅置於其中,另外還會擺一張大床。這張床的作用,可能是讓老人家在坐累之餘,能很方便地坐臥床上,小歇一會。

三、天井:天井可說是透空的小型庭院,多數人家都會在此種花養鳥。幾乎每戶人家都是一口井,有的自成一局,坐落在天井牆邊一隅,有的則成半圓形狀,難道,老街獨有「半圓井」乎?以前鑽一口井要花上一筆錢,所以相鄰的兩戶人家會彼此商量,一起在共同牆上挖井,兩家共用。

四、廚房:老街的傳統廚房,一般都有極寬敞的空間,通常會有一個大爐灶,灶旁邊則堆放預備的柴火,大家族吃飯是很費神的一件事,一到吃飯時間,全部的人都是聚集在一起,加起來也有十幾個人,以前客家婦女們,必須等全部男人吃完飯後,才能進去吃飯,現在這樣的習俗,已經不存在了。男人、女人們都一起吃飯,不再有先後之分。

五、燃料間:廚房過去一處,即堆放燃料的地方。通常把柴火和捆綁的稻草收集回來後,就堆放在這裡,已備不時之需。

六、養雞、鴨處:在早些年代,一般人家都會養雞、鴨、鵝類等家禽,一想大快朵頤時,就能派上用場。

七、廁所:廁所通常都設在外面。

八、豬圈:房子最後面的地方,通常是豬圈的所在。

老街房屋內部示意圖


豬圈︰日據時期許多人家都會養豬,有些是留為 自己食用, 有些人則拿來買賣。光復後養豬人數漸漸減少。

畜舍︰每戶人家多以木板搭成籠舍養殖雞鴨,做為大快朵頤之用, 也有以磚塊搭成籠舍,面積通常有兩、三坪之大。

廁所︰廁所多設在後段,採光及通風頗佳。

廚房︰以往傳統社會中,偌大的廚房做為全家烹食場所, 顯得相當寬敞;除了各式廚具外,並置有一灶,角落處且堆放柴火燃料等;以往從天 井接過來的井水,是廚房用水的來源,今日則被自來水取代,引用井水的機會不多。

天井︰通常這裡會種些花草樹木,並且挖口井做為水源。有些人家 的井是半圓形的,乃因在以往的農業社會,鑿井需花上一筆費用,緊臨的兩戶人家因此商計, 共挖一井並各據一半,幫彼此節省了半筆費用。這也是老街半圓井存在的由來。

內廳︰這裡是內客廳,以往通常會擺上一張大床,並放置大圓桌和數 張坐椅,是大夥兒聊天休息的地方。爾後由於家庭形態的轉變,各戶皆因應 各自需要而改造內廳。

大廳︰民國初年,這裡就是做生意的地方。商家通常在店裡擺個眠櫃, 樣式各有不同,其上陳列商品,今日各戶人家則在此供奉祖先神位,仍以眠櫃做生意者, 以不可見。

亭仔角︰涼爽寬闊的亭仔角,是乘涼的好地方,今日則多數充當停放汽車的地方。

 

(本文摘錄自湖口鄉志)     Top

金獅寺步道

  

        金獅寺步道因緊臨名剎金獅寺而聞名,位於湖口村6鄰。昔日是新埔到湖口農產品運輸之重要古道,原為羊腸小徑,經水保局第一工程所於86年6月規劃成為一排排大圓石砌成的步道。此一步道特點為沿途除了夾道的原始林及竹林外,入口處尚有私人花園「中華文化城」供人免費參觀•花園前的一大片野薑花沼澤地,每逢夏天一片花海清香撲鼻,令人如醉如痴。此外,該地尚保留豐富的生態環境,如螢火蟲棲息地等可供各界研究之用。

  步道之景觀台更是欣賞風景最佳地點,每當晴空萬里,向北可透過廣的桃園台地而遠眺台灣海峽,金獅寺前更有滿坑滿谷的油桐樹,每逢春夏之交,滿樹繁花、如雪披被,非常壯觀。若時屆深秋滿山芒花一片雪白,隨風搖曳如浪拍岸,美不勝收。


Top


祥湖步道

       祥湖步道為老湖口地區昔日先民在湖口台地工作時的山徑,一條從湖口國小後核沿山坳而上連接丘陵台地陵線上之縣道,另一條從祥喜窩口沿山脊連接前述縣道。湖口社區發展協會將兩條荒蕪的山徑,改建成建康步道。從戴家出發沿省道台一線北行約十分鐘,到達羊喜窩口紅綠燈右轉穿過高速公路涵洞一百公尺即可看到步道入口。 沿途有茂密的樹林,青翠的茶園,在台地(海拔100-110公尺)陵線可俯瞰整個湖口地區,經過金獅禪寺,湖口國小到達老街,全程徒步約一小時又十分鐘,走起來輕鬆愉快。

Top

大榕樹

大榕樹位於湖口鄉湖南村2鄰,為三代同堂榕樹。巨榕首代已腐朽,僅留一公尺高片斷痕跡,從基部衍生相連八幹二代木。二代木裡有數幹因枝幹過長過垂而著地,從著地處又長出五棵三代木。樹形半圓,樹齡估計近兩百年,全家福樹冠共約1100平方公尺,生長極為旺盛的龐然族群。榕根結瘤盤錯地表,根根相連尤為壯觀,現該樹下設有水泥桌椅供往來新埔湖口越嶺古道健行遊客休息之處。

Top

九芎湖步道導覽圖

 

  九芎湖區內主要步道路線為九福步道及觀南步道,由明池上九福步道,經觀南步道至鴛鴦池,是為環繞全區的主線步道,除了提供遊客休閒賞景,健身步,更可吸收大自然釋放之芬多精,有益人體康,也是最佳的森林浴場。由觀南步道往北有一步道往湖口

 



Top

 

 

聯合報系休閒中心--南園

南園係聯合報為慶祝其創刊30周年,在新竹縣購二十餘甲地,敦請國內建築名教授漢寶德設計興建,於1985年9月15日落成。園內以傳統的空間情趣為核心,主建築名曰「南園」。園區的地形三面環山,中央有一脈低矮丘陵,把全區分為兩半,左邊形勢較開朗連著一片果林,右邊則較含蓄圍護緊密,兩區都在倚山之高處。南園內有東亭、西亭、中亭、同心樓等建築物美觀大方,有中國庭園的意味,風景優美

佔地二十餘甲,位於新埔山谷,三面翠巒屏障,一面擁抱平原,由建築名家漢寶德因山勢所打造的閩南式庭園,亭台樓閣、繁花曲水輝映成趣,主要建築群包括南樓、同心樓、竹苑、蘭苑、桂苑、八角亭、戲台、水風軒、魚樂軒等景點,樸拙清幽,並有飛鳥、游魚、天鵝、獨角仙等昆蟲及香草園等百種植物。南園是聯合報系員工休假中心,平時不對外開放,本會特別引領民眾一訪南園,親身感受它自然與人文合一的悠悠建築之美。
http://www.ttvs.cy.edu.tw/kcc/92ku/nan1.htm